关注育才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教学科研 >

洋思模式下的生物课堂如何让“问题”充满学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   &n 更新时间:2010-01-01 00:00 所属栏目:教学科研 文章点击数:

云南呈贡育才学校  黄华容

     本学期在教学模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填鸭式”教学终于画上了句号。在生物课堂上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后,期末成绩得到了稳步提升。现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的的问题是:如何出示思考题(学生自学的目标思考题)和学生通过自学后提出问题(检测环节如何发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采用洋思教学模式后,发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只能根据老师所出示的目标思考题开始自学,在检测环节暴露出的问题是学生只能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根本不知道如何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整个自学环节存在了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因为生物是开卷考试,翻着书能找到简单问题的答案,但有关知识的应用就存在了很大的问题。所以现在对此问题想做一下探讨,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应用于实践,看能否改善前面存在的问题。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生物教学中,每堂课的提问非常重要,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找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恰当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出示学习目标之前,问题的引入至关重要。比如可能通过生活实际、生产实例设置情景;通过故事、成语、俗语、谜语等设置问题;通过生物学的发展的历史设置问题,通过设疑、揭露矛盾设置问题;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设置问题等等,这在以前的教学中经常采用,效果较好,刚开始就让学生步入了问题中,有一种想知道问题答案的欲望。

    学生自学环节要根据目标思考题进行自学(还没掌握较好自学方法前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如何设计思考题就是一个关键,太简单了不能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太难了切断了学生自学的信心。必须改变以前那种单一的问题方式,所以关于问题的设置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1)具有趣味性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的智力挑战;(2)可以是一种情景,其中隐含的问题能够由学生自己去提出并作出解释;(3)各种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前面只想到学习目标分层,没想到目标思考题分层)(4)有的问题的设置要分清是个人独立思考回答还是小组讨论合作回答,这样就能落实兵教兵,辅助差生。(4)问题可以是一个很简单的或人们生活中相当熟悉的问题;要完成一堂完整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目标思考题的设置是枢纽,它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保障。好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去解决,增强自学的信心。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必须做到在教材上能看懂的内容,做到不讲或少讲;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当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将问题向不同的方向拓展,尽可能地把新问题和以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将问题对接,以使其进一步延伸。

     在检测自学环节,鼓励学生质疑,不能一味回答老师设置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其能力,所以我认为在检测自学环节,一定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提问。谁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谁就受到表扬;谁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能回答,说明谁的思考有深度,就给谁加操行分。学生只要能提出的问题,哪怕是浪费时间或错误的问题,也表明学生通过自学后能进行思考,已向真理迈进了一步。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同,原有的知识基础不同、领悟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老师要正确给予评价,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最好的激励。这样,通过提问也能暴露出学生自学环节遇到的问题,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有所加深。

    下学期将采用杜郎口和洋思的结合教学,那么预习环节就更为重要,如能把提问用于自学环节就更好了。预习时,让学生把发现的问题记下来,在展示环节,除了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外,还让学生提问,但是要避免学生发生因提问而提问的现象。这样就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在洋思教学中,有一点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果老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中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得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就无从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地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潜能。所以上课时,必须要求老师亲切自然,坚持鼓励为主,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积极引导,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地研读教材,力争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老师的问题必须要求准确性、科学性、启发性、新颖性、艺术性和灵活性,这就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老师如果不坚持有效地学习,仅满足于“一桶水”,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力争成为“一条流动的大河”,才能培养出敢问、乐问、善问的学生。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