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育才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育才新闻 > 总部新闻 >

从独臂少年到博士研究生——云南育才残疾学生吴连才的人生逆袭

文章来源:集团宣传部 文章作者:任正铭 更新时间:2019-05-23 13:36 所属栏目:总部新闻 文章点击数:
 
 532fdac29272650e8589422421816bf
(吴连才博士(左)在玉溪师范学院,接受云南育才教育集团宣传部任正铭的采访。)
 
      在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担任学报编辑工作的吴连才,在玉溪市红塔区糖业小区有一套150平米的房子,妻子李冬艳在事业单位工作,家里有一儿一女。对拥有的这一切,作为博士研究生的吴连才总爱说:感谢生活,感谢云南育才。
(一)
      1987年大年初二上午10时多的那一声爆响,对仅有6岁的吴连才就是一个惊魂恶梦。在石林县大可乡麦地中村的一处地垄旁,有一台高高架在电线杆上的变压器,多年里在正常运行着。而不知什么时候农民修水渠把沟里的泥土挖上来堆在沟埂上,日积月累沟埂便和变压器齐平了。这天趁着在村里当机电员的父亲吴文林不在家,6岁的吴连才就和十多个小伙伴到变压器旁边的土场上玩耍。有小朋友告诉他说,变压器里有鸟窝。好奇的小吴连才就爬上去看。刚把手一搭上去,电光石火般地一声巨响,5000伏的高压电即刻把吴连才击倒。被高压电击昏了的吴连才醒来时,妈妈和乡亲们已经用马车把他送到了石林县医院。见着左臂被烧焦了的孩子,医生立即进行了伤口处置。然而还是发生了伤口感染,三个月后不得不转送到昆明延安医院。由于伤势严重,为了保住生命,吴连才的父母含泪同意对孩子实施截肢手术。花了一万多元的医疗费,从此吴连才的左臂齐肩膀处不复存在。
      那个年代,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当地小学时隔三年才招一次学生,吴连才是9岁时才上小学。他记得那所村小学,一共有两个班,两个年级30多名学生,只有一个老师上课。教室里前后有两块黑板,两个年级的学生背对背地坐。老师给这个年级的学生讲完课就叫学生做着作业,然后又到教室对面去给另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那个村小民办教师一个人上着语文、数学、思品和体育课。在那里吴连才读到了四年级。后来考到大可中心小学完成了小学学业。吴连才说,不得不承认他的小学学习成绩是比较差的。
      让他的父母沮丧的是发现儿子小学毕业后,竟没有初中可读。1994年石林县全县小学毕业生为4000多人,石林一中和民族中学这两所重点中学仅仅各招4个教学班,总计也就400人。在当时我国每年平均只有74%的小学生能够升入初中,只有48%的初中生能够升入高中。在云南省即使在1996年时,全省小学毕业人数为57.98万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也仅为74.6%。当年全国万人口中,中学在校生人数为475.2人,而云南省万人口中中学在校生为330.1人。
      “连身体正常的小学生都难以进入中学读书,何况你家里的一个残疾娃娃还想读什么初中,不如趁早教他学一些做农活的本事,让他这辈子能自己混口饭吃就不错了。”乡亲们说。
      吴文林这位性格执拗的农民,几乎是跑遍了石林和石林周边的中学,竟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收他的小孩就读初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文林得知石林育才学校正在招生,便当天去了育才。当时,对已经习惯了孩子被拒收入学的吴文林,知道育才学校校长郭跨存亲自决定录取吴连才时,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他激动得拉住郭校长的手,却没有说出一句话。
(二)
      在石林育才学校1998级中五班,吴连才有幸遇到了被他称为“一辈子也忘记不了恩人”——数学教师、班主任刘世联。面对胆怯、自卑的吴连才,刘老师比对其他学生给与了更多的关心。刘老师常对吴连才说“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只有知识。”他以自己当年在农村求学的艰苦经历告诉吴连才。自己生活在农村,一家四姊妹,父母都在务农,没有任何背景,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个人奋斗,当年自己就是凭着一股子热血努力学习,才考上了重庆潼南师范学校而改变命运的。
      吴连才的家离县城有20多公里,那时每天往返学校的班车非常少。遇上回不了家,刘老师常把吴年才带到他家里吃饭,和他屈膝谈心,给他指出已经在身体上存在的不足,就必须靠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把身体残疾带来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压力,转变为前进的动力,随时保持一种危机感、紧迫感,从而自强不息。在吴连才眼里,刘世联不仅仅是一位好教师,更是兄长,是朋友。 
      吴连才回忆在石林育才学校读书的三年,他最大的收获是从小懂得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重要性。他说,纯粹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可以在人的一生成长中不断学习,而如何做人,是需要从小奠定基础,选择一种做人的方向。这种选择往往具有难以逆转性。他很感谢在育才学校遇到的语文老师刁景明、英语老师刘元、生物老师闻自荣、体育老师高树显。这些老师用不同的方式,给他树立了做人的信心。由于老师的引导和同学们的关心,吴年才在学校里感受到很有安全感,能和大家在一块轻松学习、愉快生活。包括在建校劳动中,同学们可以铲土,他就主动去抬土,并没有同学认为他是无用之人。有一段时间他还独自承包了打扫班级部分卫生区的工作,让他很高兴找到了自己在集体里的存在感。
      最让吴连才感激的是石林育才的老师不但注重教知识,更注重教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刘世联老师把数学的每一个例题讲得很细,他要求同学们每天下午放学后,到学校的后面山坡上,把当天学到的知识在脑子里“过”一遍,并把这个过程复述给同学们听。吴连才认为这种方法对他巩固知识很受用。他还发现刘老师解析数学题,总善于用多种方式解析,能够和前面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
      正是凭借在育才厚实的学习功底,三年后吴连才以666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石林一中。2001年以超过重本录取分数线27分的成绩,考入了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2005年从云南民族大学毕业,同年考上本校的专门史硕士研究生。2008年毕业后,就职于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担任过分团委书记、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历史教师及后勤主任等工作,并作为一个校区的负责人之一,管理过1000余人的校园。曾经荣获过优秀教职工、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多年的工作实践,使吴连才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具备了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担负责任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扎实的工作经验。
      2009年吴连才考上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中国边疆民族史专业博士学位。在整个学习期间,他十分热爱他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较为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历史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对中国民族史、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学调查方法、社会学调查方法等理论知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具备了应有多学科知识分析和研究边疆民族历史问题的能力,具备了独立进行历史研究和教学的能力。
      2015年8月吴连才从云南大学博士毕业,应聘到玉溪玉溪师范学院,从事学报编辑工作。4年多来他参与近2000余篇学术论文的审稿工作,完成100余篇论文的组稿、排版、编辑等工作,期间因工作突出获得过优秀党员、优秀教职工等荣誉称号。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清代水利兼衔制度研究》等10余篇,出版了专著一部,完成了一个省级社科项目、一个教育厅项目,有一个省级项目和2个玉溪市社科项目在研。
      多年的学习和工作历练,塑造了吴连才积极、自信、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和善于合作的性格特点。他说“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以是育才学校的学生为荣,我会把育才教予我们的吃苦耐劳、勤奋拼搏的精神传承发扬下去,并贯穿于自己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图、文/任正铭)
 
打印 收藏